
荷兰凭什么在安世事件上拿翘!“如果上帝不存在安全杠杆炒股,一切都是允许的。”——杜斯妥也夫斯基《卡拉马佐夫兄弟》

安世这起抢劫案令人匪夷所思。美国想抢TikTok尚且千折百回,印度也需要酝酿养套杀技俩,荷兰却用冷战时期的法规直接“零元购”中国公司,侵门踏户。这种行为背后的底气何来?又意味着什么?我们该如何应对?

这并不是一起孤立的“强盗案”,其背后是中国与大西洋联盟的博弈。荷兰对中国采取强硬姿态,对齐了欧盟和美国的战略需求。荷兰政府声称安世企图转移关键技术到中国母公司,导致“公司内部独立性受损”。然而,真实原因是美国的技术管制。尽管美方暂停了技术管制,荷方仍以“避免关键技术流失”为由继续行动,背靠的是欧盟的“去风险”排华战略。
如果不能通过此事件让欧洲认清“列强掠夺”的时代已经过去,就不能怪这些海盗豪横有理,明抢无罪。我方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杜绝欧洲国家的强盗行为,维护中资利益,同时保持对欧贸易增长。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容易,且战且走、见机行事可能是唯一的途径。
荷兰明抢安世,背后是中国与大西洋联盟的博弈。既然脉络是中国与大西洋联盟的博弈,而美国是头目,那么如果该联盟成员作妖,就要将美国卷入纷争,以避免“上士对下士”。对欧洲,应维持“分而治之”的主张,寻找与务实派政党的合作,削弱建制派的“去风险”路线。
中美关系趋缓,但中欧关系却更为紧张。理论上,中方与欧方同是美国抢劫的受害者,双方应正向互补。但在实务上,欧洲面临双重困境,视中美为同样的“劫匪”。中国的超强生产力和创新力使欧洲感到威胁,因此在取代“阵营”概念的新模式成形前,拥有广大市场的国家或超国家联盟会视中国为危机。
中国对美国“硬刚”只是第一阶段的危机处理,第二阶段则更棘手。对欧洲的战略需要灵活调整,若再失去欧洲市场,需从其他地方补回损失。今年上半年,中国对欧洲出口同比增长显著,荷兰及欧盟对中国拿翘的底气主要来自于此。
冷战思维并未消散,西方依赖自由竞争,当处于弱势时,必然会更依赖阵营对抗模式,并指责中国“反自由竞争”。荷兰用冷战法规明抢安世,表明大西洋联盟未放弃冷战思维。企业遇到生存危机时也会默许甚至鼓励排外性质的政治干预,以维护自身利益。
中国与大西洋联盟之间的任何重大争端都已不是讲道理的问题,而是讲“后果”的问题。2024年中欧最大的争端之一是新能源车保护主义。即便欧盟设下关税壁垒,中国新能源车出口在欧洲依然增长,而欧洲汽车出口到中国数量下降。
掌握优势的中方要维持自由贸易,追求实质收获,而不是互相毁灭。处于劣势的欧洲则可能发展出新的保护主义壁垒,最终放弃自由贸易。中方维持自由贸易的战略随着自身技术与体量的扩大,只会受到愈加艰巨的挑战。
德国在2024年新能源车争端中相对排斥保护主义,但稀土管制和芯片供应危机促使德方削弱了对自由贸易的信仰。从稀土到车用芯片,欧洲新一轮的“恐华症”可以看作中美博弈的附带损害,具体问题在于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投资已然不安全。
当前,中国对安世事件的处理是为了确保新能源车在欧洲的增长,需维持供应芯片给欧洲车厂。但此一战略的持续性有问题,“斗而不破”需要更灵活的战术应变,必须考虑对恶行重大的对象各个击破。
安世事件标志着新形式的保护主义壁垒正在酝酿与测试。荷兰政府明抢中国企业没事,可能会鼓励其他反华政府效仿。因此,对荷兰政府切莫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。荷兰之所以敢拿翘,是因为市场规模够大,又有心采取保护主义,外资在这种地方就会面临政治风险。
中国对欧洲投资的脆弱性在安世事件中被凸显。中国对荷兰的投资集中于半导体业,在欧洲转向与美国同步的趋势下,中资显得朝不保夕。相对地,荷兰对中国的投资分散,风险可控。欧盟站在排华性监管的立场,会维护荷兰。
车用芯片的关键技术多基于全球开源架构与国际标准制程,专利多在美日欧手上。中国在技术上的超赶目标是完全自主并达到“立规矩”的地位,虽然已有可观成果,但还未达标。这场博弈还有很多硬仗要打。
欧洲的“芯片法案”若想成功,需要吸引投资和掌握大客户。当前芯片荣景来自美国AI大客户,特朗普成功吸引了投资,连欧洲资本也流向美国。这使得欧盟只剩中国可以合作,但荷兰的土匪行径恶心了中资,间接导致“芯片法案”的失败。
中国的技术进步仍在加速,虽然还没到技术立规矩的层次,但足以在投资层面向欧方立规矩。我们的底气来自于生产性价比,安世若不由中资经营,其车用芯片价格势必飙高,平替公司更容易吞食其市占。
部分关键技术仍在大西洋联盟手上安全杠杆炒股,但欧方的“去风险”战略只会弱化其优势。中方要用实力与欧方对话,以行动展现损及中方利益的后果。唯有让欧洲实感“去风险”正是风险最高的选项,才能稳定局面并促进对欧贸易增长。
宏图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